”生事之以禮,死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“,諺語,意思是指對于師長活著的時候以禮侍奉,死后以禮安葬、祭奠?!鞍偕菩橄取?,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的基本元素,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。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(yǎng)父母、生育后代、推恩及人、忠孝兩全、緬懷先祖、精忠報國等,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多元文化體系。
所謂孝道文化,就是關于關愛父母長輩、敬老尊老的一種文化傳統(tǒng)。
在中華民族,孝的觀念源遠流長,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(xiàn)了“孝”字,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之前,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“孝”的觀念。
「奉養(yǎng)」。中華孝道文化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(yǎng)父母,即贍養(yǎng)父母。“生則養(yǎng)”,這是孝敬父母的低綱領。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,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(yōu)先性。
中華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對父母首先要“敬”與“愛”,沒有敬和愛,就談不上孝??鬃釉唬骸敖裰⒄?,是謂能養(yǎng)。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(yǎng),不敬,何以別乎?”
孔子之意,是指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(yǎng),關鍵在于對父母關心、關愛,且這種愛是發(fā)自內心真摯的愛。如若沒有,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,而且和飼養(yǎng)犬馬沒有什么兩樣。同時,孔子認為,子女履行孝道比較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,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。
「侍疾」。生老病死,乃人之常態(tài)。父母總有年老體弱需子女照顧的一天。因此,中華孝道文化把“侍疾”作為重要內容。侍疾就是如果父母生病,要及時診治,精心照料,給予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。
「善終」?!靶⒆又掠H也,居則致其敬,養(yǎng)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,五者備矣,然后能事親”。
祭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通過祭祀,追憶先祖,傳承孝道,涵養(yǎng)德行,在對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時,表達報本感恩之情,抒發(fā)弘道揚善之志。
殯葬及祭祀活動都是生者與逝者生命接續(xù)的過程,是人們從先輩獲得如何生活下去之精神與道德原則的中介,是人們獲得生命歸宿感的基礎。無論古今,都有合理性,即使祭祀的表現(xiàn)形式有變,但傳承孝道的基本精神不易。
正所謂: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。喪葬文化本就是我們孝道文化的基本道德規(guī)范,歷史悠久傳承至今,也被我們國人代代相傳。緬懷故人、敬畏生命,予生者以堅強。
盡之以孝,祭之以禮。弘揚中華孝道,敬重父母,敬愛長輩。